农业增收惠民生 改革创新添活力 ——访佳木斯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来源:佳木斯日报 作者: 张平伟 王冬 宋洋

  过去一年,佳木斯市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实现创历史纪录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一增一快”,多重喜悦,对市农业委员会主任肖诚来说是信心和动力。

  办公桌上的一摞文件都已被他用笔标注上了记号,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等关键词一一在列,也都是中央1号文件中关键点。肖诚说,2015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目标已经确定,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按照稳产、增收、创税的总体目标,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10%以上,同时提高农业产业创税能力……

  展开阐述,肖诚归纳出围绕“五个创新”,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接二产连三产的产业融合度,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说到综合配套改革,肖诚语气中满是兴奋,要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肖诚所说的转变需要各环节尝试,“多腿走路”,各节点实现多重突破。

  构建“新体系”,以规范社、示范社的成功范例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扶持,促其规范运转、提高效益。

  创新“新合作”,逐步建立起政策性、商业性、普惠制、合作制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增进“新动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土地有序快速流转,推进土地“三权分置”。

  提升“新价值”,启动“佳木斯大米”地理标志品牌营销工作,创新销售渠道,有计划地建立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旗舰店、连锁店,争取进入以全国主流超市为核心的营销网络,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直销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以农业产业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农产品转化增值。

  畅通“新服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积极争取“五大中心”和“八大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公共服务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关键。首先要优化种植业结构,围绕供应城市市场和对俄出口,加快果蔬基地建设,扩大面积,强化营销,打造特色,促进农民增收。杂粮、果蔬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扩大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面积,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此外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名特鱼养殖面积发展到9万亩,推动水稻大棚二次利用实现全覆盖。农产品走“精”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产值增长15%以上。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农业旅游观光等特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015年我市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也将着以重笔。“重点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肖诚说,要重点实施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宜居特色村庄创建“三大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引导扶持农民拓宽增收渠道,使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注重探索现代农业与小城镇的有机结合。

 

  

编辑:曲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