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佳木斯日报 作者:
农闲时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很普遍,但在桦南县驼腰子镇新合村却很少有农民外出打工。多年依靠种植紫苏让农民富裕起来,就连周边村屯的老百姓也都借上了紫苏的“光”,踏上了增收之路。
日前,记者在新合村紫苏高效种植基地看到,不同品种示范展示出紫苏的不同特性。
新合村紫苏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赵丙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村土地贫瘠,大多数都是山地,原来种玉米产量一年不如一年,碰到旱涝灾害收成更是少的可怜。后来我们尝试了种紫苏,没想到这个东西改变了整个村。”
千亩基地里8个品种紫苏长势和颜色都不一样,放眼望去犹如一块绣花毛毯十分亮眼。赵丙先指着“高个”紫苏说:“这些是有机紫苏,我们种植很多年了,产量高,紫苏籽出油率好,市场价格也不错。那边一些是叶用白苏,饭店里见到的紫苏叶就是这个品种,听说销到日本一片叶就卖1日元。紫色叶的是我们今年新引进日本紫苏,还有6个月生长期的早熟品种……”。
采访期间不时有蜜蜂飞过,在已经开花的紫苏地块来往飞舞。“这紫苏浑身是宝啊!它的籽可榨油,叶可使用,梗还可入药,就连蜜蜂采到的蜜都是紫苏蜜,而且这种蜜十分稀少,只有在种植紫苏的地方才能有。紫苏蜜市场上每公斤30元十分热销。”桦南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说。
紫苏种植不挑温度不挑地,种植技术简单易掌握。自打村里引进了紫苏,无论是地头还是房前屋后处处都能看到紫苏,这个村的紫苏种植面积也由7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0亩。
从没人种紫苏到没有人不种紫苏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紫苏的效益可观。“现在村民种紫苏我一点也没宣传,是好东西大家都会跟着种的,东西不好,你说破天了也没人种。这么和你说吧,种紫苏的经济效益是黄豆的三倍,是玉米的两倍多。”赵丙先说。
2014年村里成立了紫苏种植合作社,鼓励村民带地入社。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安排采收,统一销售,社员比没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公顷多收入1500元。
村民冯景臣家中8公顷地,原来种黄豆收入少。加入合作社种紫苏后收入翻倍,现在他常常建议合作社扩大规模,自办加工厂做深加工,让紫苏的“身价”更高。
全村22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去年社员人均年收入达7.5万元。今年,桦南县引进了紫苏深加工企业发展食品、保健品、饮品。项目带动了10个乡镇和9个林场,紫苏生产基地发展了10万亩。新合村将搭上产业化的“班车”,让紫苏做出更大的文章。
短评
适合发展才是最好
贫瘠的土地如果单一守着传统农作物来延续生产,新合村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洋溢在村民脸上的也不会是自信的表情。正是因为他们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会让富裕来得更快。土地质量不高,他们绕开劣势,找适合种植的紫苏规模发展。农民意愿不强,他们村干部带头种植,让实实在在的效益作“活”广告。从零开始到规模化种植,从散户的单打独斗到合作社的抱团发展,他们把紫苏一点点融入生产,带入村民的生活,让人人都在思考、谋划紫苏的未来。合作社做大基地建设,与本地企业合作,减少了运输环节的“层层扒皮”,把效益直接留给农民。未来,深加工、品牌、产业都在等待着紫苏发展的不断强大。走对了路子,新合村以后的道路会越走越好。
传承好家风圆和谐之梦
□周淑英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2月17日的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和谐的、平等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良好,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孩子在这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家正是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的家风。
我的父亲从小就是个孤儿,在上世纪那个艰难的时期,父母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省吃俭用把我们姐弟六人养大。我的父母都是热心肠的人,谁家有大事小情有求必应,经常是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去帮助乡亲们,并把好吃的送给周围的老人。他们就是这样用行动潜移默化地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我永远记着父母的教导:做一个简单而务实的人,要尽量活得真诚而坦率,诚实而善良。
我婆家当时是四世同堂,是少有的“大家庭”。家里有爷公、奶婆,公公、婆婆,俩个小叔子、一个小姑子。面对这么一大家子人,我暗自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行动,让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为了让老人安度晚年,我每天下班后都抢着、争着做家务,洗衣、做饭,经常给爷公、奶婆做小灶。爷公、奶婆生病时,守护在他们身边护针催药、端屎倒尿。亲戚前来看望,我每天至少要做四顿饭。中午,由于时间有限我做好饭菜却没有时间去吃,就急忙去学校了。虽然我一边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孩子,但是我从未因此耽误工作。我连年被评选为优秀教师,而我的家也先后被省、市、县授予“五好家庭”称号。
当爷公、奶婆病重时,我母亲也被查出得了胃癌,这真是雪上加霜。两边老人都需要照顾,每天工作之余,忙完了婆家忙娘家,起早贪晚,每天休息的时间更少了。虽然自己觉得很劳累,但是做了孝敬老人、为家庭和谐应该尽的义务,心里还是感到特别轻松。一年后,三位老人相继去世,我也由于过度劳累,身体早衰,患了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骨质增生等一系列“老年病”。
我的三小叔子天生残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我只要一有空就教他:要阳光快乐,要开朗坚韧,要真诚自立,对于困境与磨难要微笑面对,尽量多学习各种技能充实自己。在我们的帮助下,他现在成为我们当地的“万事通”,还在村里开了一个商店,并为当地的村民义务修理家电、手机,并在全镇象棋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现在都叫他“大能人”。
我的儿子白杨,在两岁时我就引导他自己动手处理事务,三岁时就能自己刷凉鞋、洗袜子、烧火、扫地、招呼客人,有好吃的先给太爷、太奶。在他上四年级时,我把他转到离家三里地外的闫家中心校上学,每当下雨、下雪他会不满地发牢骚。我会开导他这是培养你坚毅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你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这样,他在我们这个和谐的家庭中健康地成长,先后在县、市读完了初、高中,并顺利读完了大学。如今,他在工作中一直积极向上,经常助人为乐,他的能力和为人得到了同事和社会的肯定。
传承好的家风,让良好的家风像阳光一样涌进人们的生活,只有小家的和谐,才有社会的稳定。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我们的和谐社会便会有一支引导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让好的家风呵护我们的每一个家庭,进而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这是社会所需要的,是国家倡导的,更是我所追求的。(作者系桦南县闫家镇闫家村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