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黑龙江日报11月20日讯 入冬后的黑龙江同江段,比一年里任何时候都显得静谧,浮有很薄冰排的江水缓慢流淌,见证着江堤两岸正在发生的变化。此时的两岸居民大都窝在家里“猫冬”,而不远处黑干堤防同江市莲花河口防洪工程的施工人员们,为完成明年汛前施工节点目标,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建设防洪闸底板混凝土浇筑的收尾工程……
构筑江岸堤坝,阻挡滔滔巨浪;建设防洪工程,造福两岸人民。在几十年的治水历史上,今年,是我省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最大、工程最多、战线最长、难度最大的一年。随着这场攻坚战役的打响,一幅治水安澜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不久后的黑龙江边,人们将看到千里大堤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延伸于此,守护着岸边肥沃的农田和村民的安康。
谋百年大计筑万里长堤生态堤防尽展壮美流动画卷
夕阳西下,记者走在具有防洪功能的大坝上,倾听建设者们的娓娓讲述。在2013年8月那场超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中,这里的江堤险些被冲毁,经过两年的建设,黑干堤防同江市三江口至街津口段崭新的堤防已经初具规模。这里采用的是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方式,以往白色的混凝土浇筑坝顶变成了黑色的沥青坝顶,原有的那种普通的刚性结构也变成了现在的柔性结构,在大大增加了坝顶的耐用性同时也让后期的维护费用大幅降低。
省三江治理工程界江第三指挥部副指挥罗宏图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是参照国家四级公路建设标准,同时结合堤防的特点,考虑到堤防的稳定,也考虑到冬天的防冻胀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特别是整个路程的结构设计方面,我们与设计院进行优化,加了稳定的刚性结构层,根据现场的特点又增加了一个碎石稳定层,对于沥青路面以后的寿命以及长久性和耐久性都有很大的好处。”
“以前的防洪堤都是水泥浇筑的,植物无法生长,而这里的防洪堤采用石料加防腐合金网的新型生态网模式,在水泥防冲墙上布满石块,再用防腐合金网固定好,铺上20公分厚的腐殖土,撒上草籽,明年开春,石头缝隙里就能长出绿色植物了。”罗宏图介绍说,防洪堤铺上“生态网”,既发挥了传统防洪堤稳固的优势,又增加了绿色景观,防洪绿化两不误,往日单调的防洪堤,如今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把龙江堤防“描绘”成集安全、生态、休闲和文化为一体的流动“画卷”,一直是我省水利人心中的梦想。这项宏大的工程,是将堤防整治工程从单一的防洪减灾功能,拓展至防洪、排涝以及生态等功能,把自然、生态贯穿龙江全线堤防设计施工当中,在总体布局乃至堤防选型以及选材上,尽可能保留龙江沿线的自然形态,尽可能地选择自然生态的材料作为堤防建筑材料,适宜生物生息和繁衍,呈现出“人水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风貌。
今年,我省需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3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记者所在的施工标段为今年5月份开工建设,计划明年年底完成所有工程,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约2.03亿元。
科技助力“排防灌”设施建设
街津口闸为工程安装“年轻之心”
在黑龙江莲花河街津口闸的施工现场,一块块模板被焊接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吊车缓缓移动,将其准确、平稳地吊装到位。近日的一个午后,记者在街津口闸4号室底板浇筑暖棚里看到近3米的底板下,每层浇筑界面上都铺有一层井字型的钢筋网,十几名工人正在向底板里浇筑混凝土。
来自鹤岗的浇筑工人谭师傅告诉记者,混凝土浇筑没有重来的,如果不合格,只有炸掉,浇筑时要清理底下的沙子、石屑,这种活儿什么工具都用不上,带着手套也清不干净,工友们只能用手在里面清理,手被划破是常事,只有把界面清理干净,才能保证浇筑质量。
谭师傅说:“混凝土可娇贵了,热不得、冷不得。为防止外界温度变化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要及时为它加盖上隔热材料做的‘保温被’,还要保障暖棚里的温度达标,不能有丝毫疏忽。”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实现冬季施工,这里的工程人员使用了不少新技术,浇筑的混凝土里用了添加剂,-15℃也不会结冻,还对施工用水加热,为混凝土构造物搭设保温棚等。
在施工暖棚的另一侧,几名工人还要为室内底板浇筑进行混凝土振捣,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并出现均匀的水泥浆和不再冒气泡为止,不显著下沉,表示已密实,即可停止振捣。为抢抓工期,这里的浇筑和振捣施工都是24小时连续作业。
全省水利建设抢抓进度、重质量,日夜奋战。记者在三江平原的一些水利施工现场采访时看到,作业车辆都是满负荷作业,大量人员加班加点地施工,在抢抓进度的同时,质量的好坏被建设者们看做是头等大事。
监理工程师江振山近半年没有进家门了,虽患有股骨头坏死,但仍坚守在岗位,他要保证街津口闸的每一个施工细节都要达到施工质量要求。每天他都要对室内的钢筋、模板、止水及板面清理情况进行认真详细地检查,并要求施工单位高标准施工,严把每道工序质量关。目前,防洪闸1号室已浇筑完成,争取在今年冬季停工前完成4号室底板的浇筑。
三江工程全面完工后,防洪工程总长度将达2904公里,将会在我省的水利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企业文化“窗口”把施工营地建成职工的“第二个家”
由于水电工人常年奔波在外,一年都回不了家,为了让职工更加安心地工作,作为黑干同江市莲花河口防洪工程的施工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把施工营地建设成了职工的第二个“家”。
走进施工局营地,只见整齐的蓝白相间的营房错落有致,办公区、住宿区、食堂以及活动区合理划分,营地中央国旗、局旗、业主公司旗三面旗帜迎风飘扬。站在营地极目远眺,层峦叠嶂,气象万千,每当清晨,阳光、薄雾笼罩的街津口营地总给人以充实和温暖。
施工局的职工宿舍全部实施了标准化配备,一人一间并带有卫生间,卫生间里还装了淋浴设施,通过安装在屋顶的大容量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热水。宿舍开通了无线网络,职工们可以通过电脑上网畅游,还开通了网络电视,可以收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
“职工饮水自始至终都是大事,施工局专门架设管线引来自来水,水质检验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同时,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施工局修建了篮球场,购置了乒乓球台、单杠、双杠等健身器材。”第十一工程局的项目经理余良碧向记者介绍说,节假日里,施工局领导还鼓励职工家属带孩子到工地“反探亲”,并组织职工及家属到附近的旅游景点游玩。职工家属一致表示支持丈夫的工作,守好自己的小家,让丈夫维护好企业这个大家。
采访中,很多职工都对记者表达了这样一种感受:施工局已经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工程项目作为建筑企业的基本构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和企业的“缩影”,代表着施工企业的软实力,影响着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此,局里专门购置古今中外各种书籍、杂志、文摘并开设职工之家阅览室供员工参阅、学习。
同时,管理局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体系。施工过程中,在平交路口设置醒目标牌,防止非施工人员误入施工区。施工现场物料堆放整齐,标识清楚;反映质量、进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以及环境保护等各类标语、标牌齐全,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