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佳木斯日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冬 潘蕾 于大宇
习总书记来同江考察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殷殷嘱托点燃每一个梦,也凝聚着外地游子的心弦。虽置身他乡,但总书记的鼓励让每一个同江人都将信心紧固手中,登高眺望未来风景。
拼搏创业只为早日回家
同江人张喜春在佛山创业打拼多年,一个念头在心中越发强烈,回“家”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啥。
“习总书记在同江和抚远重点考察了赫哲族生活文化、群众生活和农业,并指出东北地区有条件发展规模化经营,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这个对于身在异乡创业的我来说,触动很大。同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土壤肥沃、土地平坦,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并且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空气质量常年为优。加之近年来三大灌区建设,引江水灌溉农田,对于绿色有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创造了空间。一年来我始终在农业方面探索,想把家乡优质的生态和优质的农产品结合我多年互联网创业经验推介给更多人。”张喜春说。
“互联网和农业深入融合,将改变原来的供给需求形式,减少产业的中间环节,让产业链两端的农民和消费者受益。”张喜春从细节考虑,结合点定位在“可视农业”上。“我要引入物联网技术,让种植、生产各个环节看得见,让购买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可视”也是推介同江乃至佳木斯生态环境优势和绿色大粮仓的最有力方式。”目前,张喜春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他表示:“作为身在外地的同江人,关注家乡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次总书记来,是同江发展的黄金机遇,我们要把握好、利用好。”
有“恋土”情结的异地创业者不仅张喜春一人,在外地创业的同江人王智同样因总书记的到来心潮澎湃。
“总书记到同江,我时刻关注新闻和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动态。总书记鼓励的话让我兴奋了好几天,那种感觉就像我也在现场一样。我打心眼里为家乡鼓掌!”
回想刚离开家乡,王智内心五味杂陈。“当时,异乡的街头一句熟悉的乡音足以让我眼含热泪。”随着事业的发展,王智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多。他讲,每次回家都感觉家乡的变化巨大。一望无际的稻田,宽阔平坦的马路,整齐现代的民房,设施完善的经济开发区,每一个变化都让我感到欣喜,特别是建设中的中俄铁路大桥更是让身在外地的同江人骄傲和自豪。做智能手机配件研发的王智对创新的理解尤为深刻,他希望家乡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脚步,用“新”与“智”赢得机遇和未来。
为家乡发展寻找更多机会
34岁的杨佳丹10年前为求学离开家乡,大学毕业后就在北京闯荡。结婚、生子,打工、创业,现在的杨佳丹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创业咖啡,每天和各种各样的创业者、创业项目打交道。十年间,回乡的日子屈指可数,但每一次回家都是激动满心。“不管走多远,我的父母还在这里,我的根还在这里,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我都会时时刻刻地关注。”
看到习总书记到同江和抚远考察调研的消息,杨佳丹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家,母亲兴奋的语气也让她深受感染。“我妈说话的语调都比平时高了许多,让我不知不觉地也激动了起来。”杨佳丹高兴地说道。
“总书记这次到家乡去考察调研,无论对生活在当地的老乡,还是身在外地的游子们来说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杨佳丹虽然离家多年,但是对于家乡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这几年,同江的变化很大,和家里人通话的时候也能感觉到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习总书记的到来,让他们对未来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期盼,也更有精气神了。”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辅导创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做项目辅导的时候,遇到农业、科技这一类的项目都希望能够和家乡建立一些联系。虽然同江农业产业的基本条件很好,但是因为相对偏远,让很多创业者都望而却步。”杨佳丹对记者说道,习总书记这次到同江对农业发展进行了考察,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相信会有更多的农业项目、科技项目的创业者关注同江,这对于家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她也会尽自己的全力,为家乡的发展作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