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佳木斯日报 作者:
秋的意象点缀于黑土地,稻田以金色的盛装迎接丰收的来临。关金华站在糯米基地中,看着风吹稻海,他更加坚定年初订单的“承诺”可以提前兑现。
时间倒转至去年秋天,坐落于郊区平安乡的金华米业聚集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排号人”,他们来自不同省市,最远的福建与佳木斯隔着几千公里。他们住厂宿舍,吃食堂餐,就是为了尽早拿到第一批新米,抢得市场先机。
又是一年丰收时,眼看着客户的“激战“又要上演。这些天关金华正在忙着安装调试新购进的四台色选机,让每一粒糯米都让客户满意他从不懈怠。
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今年,关金华的步子迈大了,种植1000亩有机黏水稻、2万亩绿色黏水稻、2.5万公顷无公害黏水稻,辐射8个农场,平安乡、望江镇大部分村屯。高于市场价回收更让周边农民成了种植糯米的“铁粉”。
别的企业愁销路,而在关金华的企业年产10万吨糯米不够卖。“中秋节过后我们就要开始生产了,到时候机器24小时作业,日产200吨精米天天发货,一直得忙3个月。”作为企业负责人关金华对每个环节都十分认真。
在基地稻田里,关金华摘下一株稻穗对记者说:“这是我们今年大面积种植的新品种。看色泽、饱满程度就大致能判断出这片稻田的产量差不了。我们也对新品种进行了测算,每公顷能增产半吨粮,这就意味着多往农民口袋里揣进1600元啊!”
企业连接市场,合作社对接基地。加入糯米种植合作社近几年的时间,社员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
“刘氏兄弟”在东望村小有名气。自他们加入合作社,每年种植面积都在扩大,今年弟弟刘振种了30公顷,哥哥刘权种了80公顷,收入最高过百万。兄弟俩都在市区买了楼房,干农活时回农村,农闲时住城区,过上了“两栖式候鸟”新生活。
另一位社员唐龙新因糯米走出由农民变身金牌销售的转型新高度。他以贵阳市场为基点,发展了贵州5个分销代理点。仅贵阳一个市场他每个月可以卖出600吨糯米。“咱的糯米品质走到哪都能打开市场。不是我会做生意,我认为赢得市场的关键就是咱们不掺假,质量好。”唐龙新说。贵州市场销量不断在攀升,最近一个月销量已经达到1200吨。不只贵州,全国70多家客户每天都在刷新销售记录和农民的富足期望。
“黏水稻一般都是11月份开收,我们企业有烘干设备,所以可提前一个半月直接烘干加工。这是丰产丰收的保障。”关金华说。
订单是企业和农民的定心丸。优质原料供应有保障,回收增收有保障,双重保障让金华米业的订单越来越多。不仅是国内订单,还有占销量20%的国外订单。“我们与中粮合作为深加工糯米粉输出高品质原料。这一出一转,糯米的附加值就提高1倍。”
保“原”味,还要走“深”之路。“习总书记不是说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原来粮食生产都是原料供应,加工程度不够。现在我要做的是面向市场,走产业融合的路子。”目前,关金华正在和国内两家实力食品加工企业谈合作,为企业提供汤圆、黏包等的原料。
田中青蛙的鸣叫是丰收前的激越,无论是企业、农民、客户都将迎来充沛的喜悦。
关金华(左一)向记者介绍新品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