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佳木斯日报 作者:
本报讯(宗丹 特约通讯员 李文全)汤原县竹帘镇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镇域内部增收潜力,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竹帘镇吉利水稻催芽车间、育秧大棚等地,农民们正在有序地进行着浸种催芽和摆盘育秧工作。竹帘镇抢抓天气转暖、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早动手、高标准推进春耕备播生产,为今年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今年,竹帘镇将水稻发展到4500亩,普通玉米缩减到39585亩,大豆增加到7415亩,旱改水3000亩,试种旱稻150亩,并积极探索发展庭院棚式蔬菜经济,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带动全镇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竹帘镇今年主推的致富经。在竹帘镇民主村食用菌基地里的农户们,正忙着修整大棚、养菌、挂袋,整个基地里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据了解,该扶贫基地位于竹帘镇民主村、汤竹路西侧,占地9.8万平方米,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27万元,建设标准食用菌大棚150栋、养菌室3000平方米、生产管理房6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是集培育、种植为一体的现代化黑木耳产业扶贫基地。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可挂食用菌260余万袋,可创利润200余万元,能够有效拉动周边村屯200余户贫困户、300多人增收脱贫。在此基础上,竹帘镇将积极整合各部门资金实现滚动发展,利用各部门技术力量对贫困户进行食用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确保贫困户在食用菌生产上实现增收脱贫。
为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竹帘镇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以发展“种养”循环为重点,依托新发鹅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大鹅养殖规模,推进“鹅玉”经济发展。据了解,2016年,竹帘镇新发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200亩玉米地养殖大鹅8万只,努力探索“玉米+大鹅”的种养循环模式。在减少化肥、农药、人工费等投入,增加鹅收益的同时;还化解了农药化肥残留对作物和土地造成的危害。目前,该合作社成员已扩大到近30户,将带动39名贫困户借助金融扶贫贷款,进一步壮大大鹅养殖规模,实现当年脱贫。今年竹帘镇“玉米鹅”饲养量将增加到15万只,预计可促进增收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