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正前行——东风区“四项工程”助力城市社区党建破题

来源:佳木斯日报 作者: 

  李想郝文岫邹雨霏

  东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学深悟透,在城市社区党建破题年的大潮中,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四项工程”,夯基础、提素质、补短板、创品牌,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内生动力与活力。

  强基固本工程:向上生长向下深扎根深方能叶茂。基层党建只有根深力强,才能为党组织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

  东风区通过重要节点培训、登门入户采集、党员当面确认等方法,对全区140多个党组织的组织设置、5000多名党员的行业分布、年龄结构等信息进行了全面摸排,通过“一档一卡一证一册”的“痕迹化”管理,实现了党员管理的精细化和管理过程的“全覆盖”。今年8月份省委党组织和党员信息采集工作推进组、验收组,分别到东风区检查验收时,都给予了高度肯定。

  为使全区党员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学有榜样、做有目标、争做合格党员,东风区遴选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典型代表,编辑出版了《高扬的旗帜》,发放到全区党员手中,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向身边人、

  身边事学习,发挥榜样力量。

  素质提升工程:创新模式突破瓶颈

  年纪轻、经验少、流动性大是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特点,也是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难的最大瓶颈。东风区以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以“点餐式培训”为150余名党务工作者、社区“两委”成员举办了4期涉及党建知识、低保救助等12项内容的培训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问题交流互动等方式,使社区党务工作者能学明白,用得上。为进一步挖掘社区潜在资源,明确自身定位,东风区抓实“关键少数”,在组织12名社区党工委书记到哈尔滨、大庆等地参观见学,开阔视野的同时,采取集中拉练、交叉互检,对社区党建资源进行集体挖掘、对社区党建形势进行集体研判、对社区党建问题进行集体剖析。通过白天互查互检,晚上集体座谈交流,共梳理问题32个,提取经验做法18个,确保每个党工委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精准升级工程:补齐短板搭建平台

  东风区从软硬件建设两个方面精准发力,补齐社区软弱涣散党组织短板,促使其转化升级。

  硬件升级,重配套。先后协调省专项资金及区自筹资金600多万元用于软弱涣散党组织办公场所改造。佳南社区达贤党支部1200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已投入使用;群楼社区群楼党支部400多平米的办公活动场所已近完工;建国社区东风社党支部的办公场所正在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进行功能规划。有效地解决了3个社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活动无场地、服务群众无阵地的问题。

  软件升级,重规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风区以规范“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为重点,指导基层规范创新居务公开、延时服务等制度37项。突出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五个到支部”为切入点,建立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三进四帮”机制,由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领基层支部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作风整顿工作,将问题查到位、摆到位、改到位。

  品牌创建工程:打造亮点服务民生

  围绕“改善民生促和谐、服务居民聚人心”的党建工作思路,实施“1231”品牌创建工程,推动社区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以省“双百”示范社区实训基地晓云社区为试点打造“智慧社区”,投入34万元打造了“东风在线—智慧社区”服务群众手机APP掌上平台,建立了手机客户端和网页端。投入850多万元新建1500平方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配套设计了综合服务窗口、康复中心、棋牌活动区等13类阵地41类活动,达到线上线下服务配套,服务群众无死角。党员和居民可通过手机咨询各类业务,订制各类生活服务,乐享“指尖一按,事情全办”的便捷。

  结合造纸社区场所规模大,文化活动基础好的特点,着重打造“文化娱乐”型社区。投入150多万元,划分了“友和居”、“友融居”和“友邻居”三个党建服务功能区,开设了“马大姐心理热线”,建成造纸厂史陈列馆,组建了模特、舞蹈、合唱和门球等13个文艺团体,每天到社区活动的居民近400人次,实现了休闲娱乐去社区,社区活动暖人心;针对高新社区困难群体多的特点,打造“医养结合”型社区。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对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35名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进行体检,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和康复理疗知识支持。

  兴电社区结合辖区多为发电职工特点,将发电厂纪委书记和工会副主席纳入党工委委员,着力打造为“社企共建”型社区。建立服务联做、活动联搞、资源联享的“三联”机制,发电厂免费提供320平方米场所用于社区服务和活动;社区协调区相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长期帮扶发电厂3名贫困职工。在佳南社区投入400余万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养老服务”型社区。佳东社区以“爱心厨房”活动为依托,打造了“志愿服务”型社区。从最初的为空巢老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拓展到为辖区居民提供家政、医疗保健和法律调解等16项服务,志愿者也从16人发展到83人,“爱心厨房”已成为受辖区居民欢迎的服务品牌。年初以来累计为居民服务132次。

  推行好“零时差服务模式”。在晓云和造纸两个社区探索建立“零时差”服务新机制。试行“AB”顶岗、“错时”服务和“延时”服务,实现“全时段、全天候”服务。将活动场所全天开放,让居民周末休闲活动有了去处。建立“零时差”服务机制五个多月来,已累计为居民办理失业证、独生子女证、低保申请和党组织关系转接等各类事项760余次,解决居民生活难题130余件(次)。

编辑:张桂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