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淑华在哈尔滨肿瘤医院做专职护工

民主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发展大棚二次利用
来源:佳木斯日报 作者:
徐淑华在哈尔滨肿瘤医院做专职护工
民主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发展大棚二次利用
本报记者王冬石岱鑫纪世强/文宋洋/摄
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作战部。桦南县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声声震耳,攻坚的决心让这里焕发生机。
扶贫的春风吹开了贫困群众紧锁的眉,一个个脸庞在精准施策中笑得鲜艳。探寻与小康接轨的标准,每一个参与“战斗”的人都在缀满期待的时间里迎接曙光。
精准选项
——“孩子,你有未来,别放弃!”
两年了,高俊岭已经两年没有看见妻子了。每次电话里的她总是算计着路费,算计着请假回家的加班费,算来算去的结果就是回家的日子一拖再拖。
一想到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一个女人身上,高俊岭总忍不住在自己的病腿上狠狠地捶上几拳。
43岁正值拼未来的年纪,高俊岭却因患股骨头坏死在家闲了多年。也曾想外出打工,可没有人要用一个不能干体力活的人。高俊岭过得每一天都是一个样子:灰暗,没希望。
一天,上高中的孩子回家来,“爸,不行,我不念了,我打工挣钱。我想我妈了……”孩子的每句话都像刀子一样割着高俊岭的心。
“别……孩子,你得学……”语塞那一刻,高俊岭才知道无能为力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生活总是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打开一扇窗。
透过一扇新窗,高俊岭的生活照进来一束温暖阳光。
去年,从梨树乡大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吕塞峰回乡创业,创办了桦南圣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圣杰”在当地刮起了一股旋风,成立了桦南圣之杰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和桦南圣邦蔬菜专业合作社。并高于市场价流转本村村民土地,按实际土地价格返租给原种植户,以“鸭稻共生,鱼稻共作”的模式发展绿色有机种植。每公顷增收1.5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的收益账让村民喜笑颜开。同时,72栋育秧大棚二次利用种植特色蔬菜,预计每户贫困户可增收7000元以上。
59岁的刘长发和老伴因病致贫很多年,始终租房子住。今年,刘长发到圣杰打工,一个月收入3000元。“现在月月有钱挣,攒钱买个房也敢想了。”圣杰农业的“小目标”是带动大胜村年底整村脱贫。
吕塞峰主动找到高俊岭的孩子。“家里现在的困难都是暂时的,你要好好学习,毕业了可以到我这里工作。孩子你有未来,别放弃。”暖心的话让一个背负着沉重心理包袱的孩子释然,也让一个家庭有了希望。
让高俊岭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在圣杰农业得了份工作。“我现在的活儿就管理大棚,每天走走看看一点也不累。我能为家里赚钱,不再没用了,我们全家都需要感恩,更要对未来有信心。”
今年,桦南圣邦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政府扶贫小额贷款500万元,用于项目区新建600平方米光伏暖棚12栋,预计今年9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暖棚主要种植反季有机蔬菜,通过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销售,预计每栋棚收益5万至8万元。年总收益在60万至96万元。合作社采取给入社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模式,可带动梨树乡西柞村、大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确保入社贫困户分红总金额不低于20万元。
翠绿的稻田中装点着蓝色鸭舍,大棚里硬果番茄努力地伸展嫩苗……田园画卷上的美丽正是贫困户生活变化的色彩。高俊岭走在园区里每一步都很踏实,他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儿——早点过上好日子的劲儿。
精准就业
——他们从角落走到聚光灯下
“除了吸烟、喝酒、兴奋,还有什么能导致血压升高?对!食盐过多摄入也会导致血压升高!”在桦南县就业局培训基地的养老护理班上,老师刘伟频频用问答和学员互动,教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桦南县就业局把“精准”二字放在就业技能培训上。自2014年到现在,已在全省树起了育婴和养老护理两个优质培训品牌。
通过视频连线记者见到了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护工徐淑华。
徐淑华目前正在哈尔滨肿瘤医院做专职护工,刚下夜班的她虽然脸上些许憔悴,但却难掩内心的满足感。比起过去的苦日子,今天工作的辛苦根本不算什么。
徐淑华是梨树乡大胜村村民,丈夫几年前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外债累累,家里一公顷多土地的承包费连买药钱都不够。眼看着记录本上借得钱越来越多,徐淑华每天以泪洗面想不出一点办法。
后来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徐淑华来到桦南县就业基地学习养老护理,半个月后就在佳木斯找到了工作。“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2014年我拿到的第一份工资是3000元,那是我47年来赚的第一份工资。当时激动得一宿没睡,半夜给亲戚打电话告诉他们我赚钱了,有能力还债了……”
因为受过专业培训,徐淑华在工作中曾多次挽救患者的生命。在及时发现并挽救一位低血糖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徐淑华收获到人生中最大的认可。“家属又要给钱,又要送锦旗,都让我一一回绝了。我用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尊重,我也可以从贫困中走出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虽然现在还有些债没还清,但我心里有底,年末指定都能还上!以后没有压力,日子更有奔头了。”徐淑华爽朗地笑着,精准就业不仅让她重拾生活自信,还收获了一种轻松豁达的人生态度。
目前,桦南县依靠就业培训基地成功转移就业农民工41479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9049人,“桦南牌月嫂”“桦南牌养老护工”已经成为叫响龙江的烫金品牌。就业培训基地就像一个庞大的“造血机器”,源源不断地向省内高端就业市场输送月嫂和养老服务人员,每年有800至1000人接受培训。金牌月嫂最高工资超过15000元,养老服务人员的月工资标准也达到了6000元以上。“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只有让特殊群体捧上了“金饭碗”,才有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的同向奔跑。
精准帮扶
——掷地有声件件透亮
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在桦南县精准扶贫路上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不断汇聚。
梨树乡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孟凡梅有个本本,上面勾勾圈圈桩桩件件记录的全是帮扶单位为村里解困破难的事儿。用她的话讲,人家尽心尽力为咱们做的好事,都必须清清楚楚记下来,村里要记住,每个村民更要记在心上。
去年10月,省纪委书记王常松到所包扶的民主村了解情况,问到村里有啥困难急需解决时,“建温室种菜!”孟凡梅脱口而出心里积压很久却无力实现的事儿。
大棚二次利用帮扶贫困户,用温室做蔬菜基地可以实现贫困户快速脱贫,王常松当场承诺帮助协调解决。
“掷地有声”,孟凡梅见识到了这四个字的分量。
在省纪委帮扶协调下,民主村在原有的48栋水稻育秧大棚基地南侧,新建蔬菜大棚50栋、温室2栋,预计增收36.6万元,可带动贫困户133户、303人,每户可增收2143元。
连雨天影响了大棚的收尾工程,这下可急坏了孟凡梅。每天她跑几次施工现场,每次都能遇见第一书记李春雨。
“春雨,我想先把地打起垄,种上西瓜,籽种村里先垫上,好东西咱得让它早派上用场。”孟凡梅的想法得到了李春雨的支持。
孟凡梅四处跑选购西瓜种子。她知道,早抢出来的时间都会变成装进贫困户口袋的真金白银。
暖心帮扶,细节中弥漫爱的芬芳。
在孟凡梅的本上还记录着市、县纪检委做的暖心事。
“市纪检委帮助协调农电设施、村屯绿化资金45万元……”
“县纪检委协调县交通局在村小学必经主路上加装了减速带。减速带降下了车速,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
村民崔怀宇说:“2014年那年那一场大雨淹了一垧多地,涉及20多户。这桥涵再不修,雇车往外拽,运粮车都雇不起了。”崔怀宇告诉记者,现在下雨他不用犯愁了,被压坏了的桥涵已经在县纪检委的协调下重新修建中。
“现在我家也消停了。”孟凡梅话有缘由。原来村里没有办公场所,村干部开会没有场地,都到她家去开。现在县纪检委帮助这个村建立了村委会办公室,还送来了电脑、打印机;帮助村里创建了电商平台,对接村里景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绿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两个合作社可带动贫困户41户增加收入。点滴变化让民主村焕然一新,每个受益者都知道焕然一新的又何止是面貌。